端午節給我們帶來的,除了端午假期之外,還有過節必吃的粽子。
有關粽子的歷史記載,最早可見于東漢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:“粽”字本作“糉”,蘆葉裹米也?!侗静菥V目》亦如此記載。據考證,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,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。南北朝時,民間也開始有了粽子,南朝梁吳均的《續齊諧記》記載:“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,楚人哀之,每至此日,輒以竹筒貯米,投水祭之。”
小時候,每逢端午佳節,我家都會包一點粽子。除自己家吃外還要送一點給親朋好友吃,端午節前幾天,媽媽就開始準備了,粽葉有新買的也有往年吃完粽子把好的粽葉收集起來來年再用的,首先把粽葉洗干凈,煮軟晾干,同時把糯米浸泡在水里,直至變大,倒出來瀝干。一切準備妥當,便開始包粽子了。包粽子可是個技術活兒,要用幾張粽葉疊卷成圓錐形,然后用勺子把糯米倒進粽葉里,再加入不同種類的餡料,用手指壓實,并將粽葉對折包裹,最后用繩子把粽葉扎緊。媽媽是包粽子的能手,一包一扎,動作熟練,一會兒就包好一個粽子。粽子有棱有角,大小均勻,餡料也只有幾種,從小吃到大都吃不膩。白粽本身只有淡淡的米香和粽葉的清香,吃的時候,蘸上顆粒分明的白砂糖,一口咬下去,口腔里充斥著白米粽自身的香味。而咸粽大多與肉結緣,有鮮肉粽、火腿粽等。近年來,粽子的品種和口味也是層出不窮,有各種水晶粽子、紫薯粽子、香芋粽子、榴蓮粽子、冰淇淋粽子等。葷餡粽子有麻辣牛肉粽子、臘排骨粽子、小龍蝦粽子、鮑魚粽子、臘肉粽子……。
粽子有著神奇的魔力,它承載著記憶中的味道,頑固地占據著腦子里某個隱秘角落,時不時跳出來,勾著你,饞著你,讓你難以忘懷。時至今日,但我還會時常想起那個味道,滑嫩的鮮肉,飄香的粽葉,那存在于記憶中的味道時刻滋潤著我的心。